位置:主页 > 艺术长廊

王东昌|科技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使命

时间: 2024-05-10   点击: 1522 次
记者: 未知   作者: 未知   来源: 中国艺术报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从它诞生起,就不是一套一成不变的抽象概念和理论体系,而是持续地存在于文艺实践中、参与到文艺实践中,并随着特定时代文艺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面临着新问题,完成着新任务,担负着新使命。那么在当今的科技时代,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要体现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又存在于什么样的文艺现实中,面临着什么样的新问题,需要完成什么样的新任务,担负着什么样的新使命?

      文艺新问题的产生与批评新视域的拓展


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在工人运动、阶级斗争、政治革命、民族矛盾等成为社会主要问题的历史时期,更多地关注政治、政党、阶级、意识形态等与文学艺术的关系问题,而当时的科学技术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有限,还没有成为文艺批评的重要话题。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科技对包括文艺领域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持续地产生着普遍而广泛的影响,于是科技问题以及科技与文艺的关系问题在文艺批评领域逐渐升温,日益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重要关注对象和批评话题。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元宇宙、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形式持续地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文艺领域的渗透也愈加强烈、广泛而深入,使文学艺术发生明显变化,产生了一系列有关科技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批评界也随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看法甚至争论。比较典型的是在新世纪之初,美国学者米勒发表了《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一文,引发中国文艺研究界的强烈反应。以此为契机,有关现代科技与文学艺术的关系问题、有关现代科技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问题也逐渐引起中国文艺批评学者们的关注和探讨。在大多数批评者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观点,发出客观、冷静、理性、辩证的声音的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表达了较为偏执的看法。例如认为现代科技与文学艺术之间主要是一种矛盾、对立、冲突的关系,现代科技在文艺领域主要发挥一种破坏作用,在现代科技的作用下文学艺术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终结”,如此等等。
面对批评界对科技与文艺关系问题的热烈讨论,科技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应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高度关注现实的传统,从这一批评有关科技与文艺关系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出发,得出有关这一问题的新观点、新看法、新结论,发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独特声音,引领科技时代中国文艺的新发展。马克思曾经对物与人的发展问题、艺术生产中的技术与艺术问题、科技与物质生产、社会领域以及意识形态等的关系问题,发表过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将这些见解与文学艺术联系起来,可以给我们提供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思路,使我们得出符合马克思精神意旨的有关科技与文艺关系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看法和结论。我们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科技对文艺领域的渗透和介入并不完全是对文学艺术发展的阻碍、抑制、破坏、束缚,它还在很大程度上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外部环境,提供了条件和动力,起到了推动作用。正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胡亚敏指出的:“文学与科技的关系是‘破坏和补偿’同时进行的过程。”因此,科技在文艺领域的适当存在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

      科技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在新的科技时代,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应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引导作家艺术家形成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从农业时代走向科技时代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在这一趋势中,文学艺术也必然不断地发生新变,实现现代转型。具体就中国的情况来说,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形成的文学艺术在自身的传承和发展中,长期以来相对缺乏包括科技在内的外在异质因素的刺激。而科技时代的到来,使文学艺术不可避免地处在一个渗透着科技元素的全新的外部环境中,在诸多新的科技形式等异质因素的刺激和推动下,文学艺术不可避免地发生新变。而就作家艺术家来说,它推动了长期生活在农业社会环境中的作家艺术家理解和接受新科技,形成新的科技观念、科技思维和科技审美(包括新的有关科技的审美态度、审美经验、审美习惯、审美情感、审美趣味),培养新的与科技有关的文艺素养,甚至孕育出新的科技想象、科技意象、科技诗意,形成新的科技文化。这必然能够进一步激发作家艺术家新的艺术创造活力,使他们的文艺创作建立在对科技恰当运用的基础上,并能够处理好与各种高科技器物、高科技图像、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关系,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要求的“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从而创作出富于科技时代气息的文艺作品。这一过程也是科技与文艺融合发展、实现文艺新变和现代转型的过程,也是文艺产生新的境界和气象、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的过程。

(二)帮助作家艺术家清醒而辩证地认识和评价现代科技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从而为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新的文艺虚构与文艺创作腾出空间,推动文学艺术新的发展。

(三)帮助作家艺术家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质疑、否定、拒绝、反对、敌视、批判科技的现象,探究其产生的多重原因,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区别对待。
首先,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对传统的纯审美观念形成了严重冲击,使它所守持的文艺的自主性、自律性、纯粹性等遭到严重破坏。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引导作家艺术家逐渐走出这种纯而又纯的审美心态,并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从这样的审美观念出发去否定、拒绝和抵制现代科技,背离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违背了文艺发展的规律,不利于文学艺术在科技时代的新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还必须反对那种从成见出发偏激地质疑、否定、批判科技的做法(包括对其破坏作用过分夸大的做法),而应该引导作家艺术家清醒地认识到,对科技必要的适当的质疑、批判并不是为了彻底否定和取消它,而是为了对之形成必要的约束,引导它朝着有利于人类生活的方向发展,不断地趋向人性化、精神化、艺术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在反思和廓清这些错误认识和做法的过程中,才能帮助作家艺术家形成对科学技术的正确认识和观念,引导文艺创作在科技时代获得新的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在科技时代焕发新活力


在科技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将在主动迎接新的文艺现实中实现自身的更新发展和现代转型,从而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贡献力量。具体来说,在新的科技时代里,面对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给文学艺术带来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应当抓住这一机会去解决和应对,去言说、阐释和评价,进而帮助、扶持和推动作家艺术家开展新的文艺创作,推动文学艺术在适应这一新时代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更新、发展、重塑,实现新的发展和现代转型。而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自身也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凸显出阐释新的文艺现象的实力,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新的发展和现代转型。特别是在当下中国,科技时代的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元宇宙、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科技形式快速发展,新的科技化社会现实和文艺现实日新月异,这都要求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从这一持续更新的现实出发,不断地进行新的研究、阐释和探索。只有这样,它才能永远活在当下,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导、帮助、推动文学艺术不断更新、发展、重塑,并引领文化发展的新潮流。这是科技时代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要体现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光荣使命。


(作者系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