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蹦跳跳的兔兔是最萌的生肖,传统药材里带“兔”的也不少: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温补药材“兔丘”(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有平补肾、肝、脾之效。可用于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尿频、宫冷不孕、目暗便溏等症)和“兔子肠”(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四大南药”之一,与人参齐名。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之效,可用于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等),清热解毒良药“兔耳风”(又名“一支香”,光叶兔儿风 Ainsliaea glabra Hemsl.的全草,有养阴清肺、祛瘀止血之效,可用于肺痨咯血、跌打损伤等)和“兔子毛”(又名“兔毛蒿”,基源为线叶菊Filifoliumsibiricum(L.)Kitam.[Tanacetum sibiricum L.]的全草,有清热解毒、安神调经之效,可用于高热、心悸、失眠、月经不调、痈肿疮疡等症)以及解毒消肿、活血止血的“兔子草”(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有凉血、散瘀、通经、清热、解毒、止痒、驱虫、消胀等功效,也是西餐常用香料,可用于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症瘕,痈肿疮毒,牙疳等)之外,还有一味名字软萌可爱的药材——“兔耳草”。
今年是有两个二月的闰年。有趣的是,“兔耳草”也不止一种——确切地说,药典收录的兔耳草有三种。以至于很多网文(包括度娘)也被弄得晕头转向,把功效和用法张冠李戴的不在少数。为了安全用药,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捋顺捋顺这老哥仨的兔耳朵。
兔耳草,又名洪连、藏黄连
正式名称为“兔耳草”的中药材,是一味常用的藏药——洪连。它味苦、性寒,清热消炎效果拔群,故俗称“藏黄连”。
当然,兔耳草跟毛茛科的黄连不是亲戚,其植物基源为玄参科兔耳草属植物兔耳草(Lagotis glauca Gaertn.)、大萼兔耳草(Lagotis clarkei Hook. f.)、全缘兔耳草(Lagotis integra W. W. Smith)、圆穗兔耳草(Lagotis ramalanaBatalin)、短管兔耳草/短筒兔耳草(Lagotis brevituba Maxim.)的全草或根。藏药也使用革叶兔耳草(Lagotisalutacea)、短穗兔耳草(Lagotisbrachystachya)、云南兔耳草(Lagotisyunnanensis)、大筒兔耳草(Lagotismacrosiphon)和紫叶兔耳草(Lagotispraecox)等同属植物。
兔耳草得名于其肉质的叶片,它的嫩叶边缘卷曲,贴地簇生的嫩叶表面还有一层细毛,远看犹如一只趴在山坡上的野兔。不过这种软萌的外形只维持到夏天,初秋开始抽茎。兔耳草只有一根花茎,能长到一尺来高,顶端只有一个层层叠叠的穗状或头状花序,开管状的蓝色、紫色、白色小花(也有少数开黄色或红色花的品种),故又得名“兔耳一枝箭”或“一枝箭”(见《纲目拾遗》、《百草镜》)。药用的话最好在7-9月抽穗前采收。
高山坡地上的兔耳草多匍匐生长
兔耳草属植物共有 30 余种,我国发现了 17 种。
该属植物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中亚、堪察加半岛和北美洲的阿拉斯加等地,大部分种群集中分布于喜马拉雅、帕米尔、喀拉昆仑、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等地区。
在我国多见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高海拔山地,生长在灌木隙地、高山针叶林下、砂石坡地和高山草甸上。
传统医学认为兔耳草入心、肺、肝经,有清热解毒、降压、调经之效,可用于急慢性肝炎、肾炎、肺脓肿、肺痨咳嗽、高血压、乳腺癌、月经不调、全身发热、湿热泻痢、动脉粥样硬化、霍乱、伤寒、黄疸、目赤、综合性毒物中毒等症。可煎汤内服、研末吞服或浸酒饮服,全草干品用量10-15克;干根用量1-6克,鲜根用量5-10克。亦可鲜品适量捣敷患处。
兔耳草可单方或配伍其他药材使用,常用复方有:
兔耳草属的花冠呈管状
花序呈穗状或头状
①治乳腺癌:兔耳草鲜根三、四条(约6-9克),洗净捣烂,加适量烧酒浸泡。饮酒,1日内分3次服。其渣敷患处,并取叶,酒浸覆上。(《全国中草药汇编》)
②治心脏病水肿:兔耳草15克,夏枯草、黄精各9克,唇香草3克。水煎服。(《新疆中草药》)
注意:风寒感冒、脾胃虚寒者及生理期女性、孕产妇不宜。
短管兔耳草又名短筒兔耳草
藏医认为它药效最佳
含有兔耳草的常用中成药(藏药)有以下四种:
1)十五味赛尔斗丸:清热退黄、利胆排石,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所致的胆总管结石、胆囊炎及胆石症。
主要成分:印度獐牙菜、火硝、洪连、小檗皮、金腰草、角茴香、诃子、金精石、唐古特乌头、五灵脂、黑冰片、川木香、石榴子、波棱瓜子、矮丛凤毛菊。
2)九味石灰华散:止咳安神、清热解毒,用于高热烦躁、小儿肺炎、咳嗽。
主要成分:石灰华、红花、牛黄、红景天、榜嘎、甘草(去皮)、高山辣根菜、檀香、洪连。
3)二十味疏肝胶囊:清热利湿、化瘀散结、疏肝理脾,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气滞血瘀引起的胁痛脘胀。
主要成分:印度獐牙菜、诃子、毛诃子、洪连、甘青乌头、铜灰、渣驯膏、水柏枝、绿绒蒿、西红花、甘青青兰、白花秦艽、松石、石榴、止泻木子、红花、余甘子、塞北紫堇、芫荽、波棱瓜子。
4)十三味榜嘎散:清热解毒、凉肝利胆,可用于胆囊炎、黄疸型肝炎、热性“赤巴”病。
主要成分:榜嘎、波棱瓜子、秦艽花、印度獐牙菜、巴夏嘎、苦荬菜、洪连、小檗皮、节裂角茴香、金腰草、人工牛黄、红花、止泻木子。
短穗兔耳草
药理学研究表明,兔耳草属植物含有黄酮类、环烯醚萜苷类、苯丙素苷类、甾体类、三萜类等活性成分,多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抗菌、抗肿瘤、抗肝损伤、抗炎、抗痛风等作用,此外,还具有促进溃疡愈合、调节免疫、降糖、降脂、镇静等多种生物活性。
兔耳草属植物在藏医药体系中应用广泛,被视为常用的上品药材,且在多种方剂中作为主药,尤其常用于肝胆疾病的临床治疗。藏医药多用兔耳草属植物治疗“赤巴病”。赤巴病是藏医三因学说“隆、赤巴、培根”之一,为饮食不当,消化不良,情绪不稳等原因所导致的肝、胆不适并延及全身的症状。
但目前兔耳草属药用植物的研究报道较少,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革叶兔耳草、短穗兔耳草、短管兔耳草、圆穗兔耳草和云南兔耳草的药理和化学成分方面。在药用兔耳草属植物的加工、临床应用标准化方面,仍有很多欠缺。
2015年版中国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 藏药第一册) 》、《藏药标准》( 六省区) 、《云南省药品标准》( 1996) 、《青海省藏药标准》( 1992) 等标准都收录了兔耳草,但现有标准均未收载圆穗兔耳草及短穗兔耳草。
目前市售及临床使用的兔耳草基原以全缘兔耳草、圆穗兔耳草、短管兔耳草 /短筒兔耳草居多,其他基原使用较少,使用频率为全缘兔耳草>圆穗兔耳草>短管兔耳草。
藏医认为短管兔耳草药效最佳,药理学研究也证实其抗癌效果较为突出,但其天然资源已趋近衰竭。而疗效接近短管兔耳草的圆穗兔耳草数量也在逐年下降。现以资源蕴藏量最多、价格较低的全缘兔耳草占市场主导。
全缘兔耳草最常见,当前市场主流
很多网文经常把另一种“兔耳草”——兰科植物龙头兰(Pecteilissusannae (L.) Rafin.)和上文介绍的“洪连”弄混。
龙头兰除了兔耳草这个俗称,还有和气草、白蝶草、白蝶兰、(鹅毛)白蝶花、土玉竹等别名。
它分布于我国云贵川、两广、海南和福建等省份,及印度、尼泊尔、马来西亚、缅甸等国的山坡林下、沟边或草坡。龙头兰是著名的观赏植物,素雅的蝶形白色花冠加上浓郁的香气,使其在花卉市场上备受欢迎。
它在我国西南地区民间也是一位常用的补药,多以其块根入药,还可以煲汤。传统医学认为它味甘、性微温,有温肾壮阳效果,多用于肾虚腰痛、阳痿、遗精、滑精、寒疝、水肿、脾胃虚弱等症。亦可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之效,可治子痈(睾丸及附睾的感染性疾病)。
常用方剂有:
著名观赏植物龙头兰
在云南等地也有兔耳草的俗名
①治肾虚腰痛,阳痿,遗精,滑精:
(一)兔耳草五钱(五对),鸡肾参五钱(五对),淫羊藿二钱。共研末,加适量猪油、红糖蒸食。忌盐。
(二)兔耳草五钱,淫羊藿、仙茅各三钱。泡酒服。
(三)补骨脂三钱,兔耳草五钱,枸杞子五钱,猪腰(去筋)一对。前三味焙脆研末,蒸猪腰吃。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寒疝:兔耳草五钱(六到十对),小果上叶三钱,素珠果根三钱。水煎服,红糖为引,以荔枝核七个研末送服。(《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龙头兰根又名土玉竹
这两种药材相对来说比较冷门,大家最熟悉的“兔耳草”恐怕还是春、秋两季最常见的高颜值野花——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Cav.),又名野堇菜、堇堇菜、光瓣堇菜、地丁草、箭头草、铧头草、犁头草等,“兔耳草”也是它常用的俗名。
它全草皆可入药(或只用根),干鲜皆宜,口服外用皆可。传统医学认为它味苦、辛,无毒,性寒,入心、肝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口服多用于黄疸、痢疾、乳腺炎、目赤肿痛、咽炎;外敷可用于跌打损伤、痈肿、毒蛇咬伤、丹毒等。口服煎汤用量(干品)15-30克(大剂量可用至40 - 50克),亦可入丸、散,鲜品倍之(单方大剂量可用至120-150克);外用鲜品适量,洗净捣敷患处。紫花地丁的嫩茎叶(不怕苦也可以连根一起吃,清热解毒效果更好;鲜花还可以摆盘)还可作为野菜食用。
它分布十分广泛,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台湾各省都很常见,俄罗斯远东、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有分布。通常成片生长在田间、荒地、山坡草丛、林缘、水边或灌丛中,尤喜阴凉湿润处。
紫花地丁在中医临床中可单方使用,但多用复方,如:凡各种疔毒痈疮、红肿热痛者,可单用鲜品捣汁服,并用药渣敷患处;或与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配伍。若气血亏虚者,可加当归、黄芪;若湿热凝结、骨痈疼痛高肿者,可与茯苓、车前子、金银花、牛膝同用,以达利湿清热之效。凡颈项瘰疬结核者,可与夏枯草、玄参、贝母、牡蛎配伍,以散结消肿。
常用方剂有:
药食两用的紫花地丁也别名兔耳草
①治喉痹:箭头草叶(即紫花地丁叶),研,入酱少许,笔蘸入喉中,吐。(《普济方》)
②治疔肿疮毒:紫花地丁草,捣汁服。又方:用紫花地丁草、葱头、生蜜一起捣烂贴患处。又方:用紫花地丁根、去粗皮,同白蒺藜共研为末。加油调匀涂患处。(《千金方》)
③治各种疔毒,痈疮疔肿,局部红肿热痛,或发热,舌红脉数者:金银花20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野菊花15克。先水煎,后加无灰酒半盏(注:无灰酒即不加石灰的酒。古人在酒内加石灰以防酒变酸,但石灰能聚痰,故药用必须是无灰酒);药渣再加如法煎服,盖被取汗。现代常用于治疗多发性疖肿、乳腺炎等多种感染性疾病属热毒者。(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④治乳吹并一切毒(即乳腺炎和各类肿毒):黄花地丁(即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40克。以长流水洗净,用水煎汁去渣,又成膏摊贴。(地丁膏《惠直堂经验方》)
紫花地丁作为观赏植物很有人气
⑤治黄疸内热:用紫花地丁研末,每服15克,酒送下。(《乾坤生意秘韫》)
⑥治痈疽恶疮:用紫花地丁(连根)、苍耳叶等分,捣烂,加酒一杯,搅汁服下。(《本草纲目》)
⑦治一切恶疮:紫花地丁根,晒干,以罐盛,烧烟,对疮熏之,出黄水,取尽愈。(《卫生易简方》)
⑧治痈疽发背:紫花地丁草,三伏时收,以白面和成,盐醋浸一夜,贴之。(《孙天仁集效方》)
⑨治肠痈:铧头草、红藤煎汤服。(《四川中药志》)
⑩治实热肠痈下血:鲜紫花地丁40-50克(或干品25-40克),和水煎成半碗,饭前服,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紫花地丁常连片
生长在阴凉湿润的洼地
⑪治恶疮疔毒,红肿疼痛:鲜铧头草,捣烂外敷。(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⑫治一切化脓性感染、淋巴结核:
(一)紫花地丁、蒲公英、半边莲各25克,水煎服,药渣外敷患处。
(二)鲜紫花地丁、鲜野菊花各100克,共捣汁,分二次服,药渣外敷。
(三)鲜紫花地丁、鲜芙蓉花各等量,加盐少许,共捣敷患处;同时以鲜紫花地丁100-150克水煎服。
(江苏《中草药手册》)
⑬治肠炎、痢疾:紫花地丁、红藤各50克,蚂蚁草100克,黄芩15克,水煎服。(江苏《中草药手册》)
⑭治前列腺炎:紫花地丁、紫参、车前草各25克,海金沙100克,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服,连服数日。(江苏《中草药手册》)
注意:阴疽漫肿无头及脾胃虚寒者慎服。
豆科植物米口袋,又名甜地丁
很多民族医药也常用到紫花地丁(全草入药),如:
蒙药称之为“吉斯-地格达”、“宝日尼勒-地格达”或“尼勒其其格”,口服主治“协日”病(脏腑热病,多与肝胆有关)和心、血“赫依”热,症见黄疸、肝火、胆热、风火赤眼、目翳等;外用治跌打损伤、瘰疬,疔肿疮毒、蛇虫咬伤(参见《蒙植药志》)。
苗药称之为 Vobheebkabnieb(窝灰卡那),可治热经头痛发烧、面红、大汗、无名肿毒、毒蛇咬伤(参见《苗药集》)。
畲药用于痈疖、乳腺炎、咽炎、扁桃体炎、黄疸型肝炎、眼结膜炎、肠炎、毒蛇咬伤等(参见《畲医药》、《滇省志》)。
侗药称 Mal mac keip/Mal loc tieec(骂麻剃/骂洛铁,多用于忍卡(中耳炎)和耿甚(疮疖)(参见《侗医学》)。
佤药称“日岛舌”,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结膜炎、喉炎、乳腺炎、痈疽肿毒等(参见《滇药录》、《滇省志》)。
傈僳药称之为“阿拉克俄”,用于急性结膜炎、咽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腮腺炎、烫伤、疔痈、疔疮、毒蛇咬伤等(参见《怒江药》)。
普米药称“耳子司”或“耳子可”,主治毒蛇咬伤、疔疮、乳腺炎、肠炎、急性结膜炎、黄疸、淋浊、目赤生翳、痛经、产后瘀血等(参见《滇药录》)。
罂粟科紫堇属植物俗称苦地丁
也常与紫花地丁混淆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古方和民间验方对紫花地丁及堇菜科堇菜属的其他植物,甜地丁(豆科米口袋属),苦地丁(罂粟科紫堇属)乃至于远志科远志属和龙胆科龙胆属的华南龙胆往往统称为“地丁”而不做区分,导致普遍的错用、混用现象。
令人尴尬的是,最先对紫花地丁植物基源进行详尽的本草考证的是日本学者。1918 年以前有关紫花地丁拉丁名考证多出自日本学者。直到20世纪40年代,国内外学者关于紫花地丁植物基原的拉丁名引用多沿用早期日本学者的考证结果。直到1959年以后,我国学者对于紫花地丁药材的考证观点才逐渐统一为堇菜科堇菜属紫花地丁。
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紫花地丁富含有机酸、黄酮及其甙类、酚性成分、糖类、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皂甙、植物甾醇、鞣质等十余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抑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等作用。它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健康食材,每100克干物质中含有蛋白质 29.27克,可溶性糖 2.38克,氨基酸 33.95毫克及多种维生素。每 1克紫花地丁干品中含铁 354.8微克、锰 30.3微克、铜 22.2微克、锌 55.8微克、钡 11.3微克、锶 87.3微克、铬 69.0微克、钼 60.0微克、钴 9.7微克、钙 3.9微克。
紫花地丁幼苗及嫩茎叶可供凉拌、炒食、蒸食,亦可做馅;干品可煲汤或煮粥食用。如下:
华南龙胆在民间也常作为地丁草使用
1、地丁粥
原料:紫花地丁(干品)15克,粳米50克。
制法:紫花地丁洗净入锅,加水煎煮,去渣取汁;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用旺火煮沸,转小火熬煮成稀粥即可,可加少许糖调味。或用紫花地丁嫩叶200克(可加等量蒲公英嫩叶)去杂洗净,焯水后过凉,沥干,切碎;加入白粥中煮2-3分钟,加少许糖食用。
2、紫花地丁炒蛋
原料:紫花地丁350克,鸡蛋3个,蒜4瓣,生抽、淀粉、油、香油、糖、盐各适量。
制法:紫花地丁去杂洗净,焯水后用清水浸泡 3分钟,沥干;鸡蛋打散;蒜切末;热锅下油,先下蛋液摊匀,凝固后捞入碗中待用;锅内留油,烧至六成热,下入蒜末爆香;下入紫花地丁翻炒片刻,加适量盐、糖炒匀;下入鸡蛋炒碎,勾薄芡,出锅点少许香油即可。
3、紫花地丁拌豆腐皮
原料:紫花地丁200克,干豆腐皮一张(约65克),盐、蚝油、香油各适量。
制法:紫花地丁去杂洗净,焯水后用清水浸泡3分钟,挤干水分,切碎;干豆腐皮用40度左右的温水泡发后,切丝;将紫花地丁和豆腐皮放入盆中,加适量盐、蚝油和香油拌匀即可(可用其鲜花摆盘装饰)。
4、紫花地丁麦饭
原料:紫花地丁300克,五花肉100克,蒜苗2根,姜3片,面粉、料酒、豆瓣酱、油、盐各适量。
制法:紫花地丁去杂洗净,用盐水浸泡10分钟,捞出沥干(保持表面湿润);盆中放入面粉,将紫花地丁分批放入,使其均匀粘上面粉;笼屉内铺好打湿的笼布,将裹好面粉的菜叶松松铺满,上锅蒸3-5分钟,关火盛入盆内;五花肉、姜、蒜苗切末;热锅下油,先下豆瓣酱煸香,下入肉末煸炒片刻,依次下入姜末、料酒、蒜苗翻炒均匀;将炒好的配料倒入盆内,拌匀即可。
5、紫花地丁蒸菜
原料:紫花地丁300克,蒜4瓣,剁椒、生抽各1勺,面粉、油、香油、糖、盐各适量。
制法:紫花地丁去杂洗净,用盐水浸泡10分钟,捞出沥干,加少许油拌匀;盆中放入面粉,将紫花地丁分批放入,使其均匀粘上面粉;笼屉内铺好打湿的笼布,将裹好面粉的菜叶松松铺满,上锅蒸3-5分钟,关火盛入盆内;蒜捣成泥,放入碗中,加剁椒、生抽、糖、盐调匀,将料汁倒入盆中,点几滴香油即可。
紫花地丁正品标准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