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中国共产党与中医药的百年传承创新(二)

时间: 2021-02-02   点击: 675 次
记者: 未知   作者: 未知   来源: 中红国药

四 新时代:守正创新、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提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习近平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人民日报》2010年6月21日。】2015年12月18日,他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致贺信: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习近平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3日。】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发展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2017年,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确立了法律依据。2019年10月,习近平在全国中医药大会上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6日。】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下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内容包括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大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明确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目标方向、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是指导新时代中医药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进一步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事业与中医药文化的高度重视。

新时代强调中医“守正创新”,一是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用“东方科学”为中医正名,破除中医药不科学、不正规、不标准的紧箍咒。“守正”要改变“以西律中”。中医被要求用西医的标准来验证,中药有效性需要按西药的方法来评价;中药西管,逼退了不少灵丹妙药;中医西化,难倒了不少能看好病的民间中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中医的传承困境。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中医药传承发展要坚持中医药主体发展,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发挥好中医药原创优势,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要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髓内涵,传承精华,不断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丰富现代医学内涵,提高现代医学发展水平,提高防病治病能力,创新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医的现代化不需要改造我们的医和药,只是改进我们的医药方式和古老手段,让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结合,如把中国人自己的经典名方,转化为品质高、疗效好的中医药,造福百姓健康。2007年版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的中医类古籍图书及其版本情况,记载中医典籍总数是13455种。中医的经典医案经典处方进行梳理输入和纳入病症检索系统,2018年4月,《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发布,收录方剂100首。【《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发布》,《人民日报》2018年4月19日。】《中医药珍善本古籍多媒体数据库》对320种中医珍善本古籍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中药的现代化已在颗粒剂上迈出了一小步,颗粒剂以物理方法煎煮浓缩,以光谱与原料药的一致性作为测试标准,依传统的处方进行调剂,大大提高中草药的利用率,方便中成药的配制。

中医是“大中医”理念,即中医是包括汉医、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壮医、苗医、回医等中国各民族传统医药在内的中国传统医学,中国各民族传统医学是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启迪下,在相关地域原初医疗经验和用药习惯基础上激荡发蒙而产生的,植根中华文明土壤的交融互通,中医是集成创新。中医各种学派、各家学说的不断发展,汇集成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学术巨流,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大有借鉴之处。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民间传承是中医培养人的主要形式,截至2018年年底,建设了141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851个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64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徐婧:《重教育人传承中医薪火》,《中国中医药报》2019年6月14日。】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卫生事业最为薄弱的环节就是基层和农村建设。为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2016年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致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技术服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已有98.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0%的乡镇卫生院、87.2%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9.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较2012年分别提高了21.9%、27.8%、31.7%、5.3%。县以下基层中医药事业迅速发展。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达71.5万人,年诊疗人次约10.7亿;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60738个,全国中医类医疗机构床位123.4万张。【李娜:《壮丽70年·党领导中医药发展历程:让中医药常青树扎根基层》,http://www.satcm.gov.cn/xinxifabu/meitibaodao/2019-09-02/10745html。】中医药学包含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与健康中国理念相适应,提供医疗、预防、康复、养生等多种服务的中医馆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2030”贡献力量。

中医药作为成熟的传统医药体系,不仅曾影响周边国家,还通过移民漂洋过海走向世界。中医药进入朝鲜半岛,与当地医学结合,形成东/韩医;传入日本,明治维新前称为皇汉医学,今为“汉方医学”。在元代,中医药传到马来西亚、新加坡。伴随“丝绸之路”的驼铃声,中医药进入中亚。北宋时,中医和针灸传入俄罗斯。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其中五次到达马六甲,名医匡愚随访,带去大黄等中药材。新中国初期,毛泽东肯定了对中医对世界的贡献。他说:“中国如果说有东西对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第205页。】他把中医放到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的高度,既是肯定中医药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更是立足于其发扬光大,为人类做新贡献。

1951年,苏联医师团17人,赴中国学习针灸6年。1956年,中苏两国签署保健合作协定,3名苏联专家到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考察学习针灸疗法。中国派出中医专家特别是针灸专家为外国政要,如也门国王艾哈迈德·伊本、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等治病。197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举办首次国际医师针灸学习班。非政府性针灸团体国际联合组织“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于1987年11月22日成立。经国务院批准,2003年9月25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如今,中医针灸已走向世界,全世界已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应用中医针灸防治疾病及康复保健等,并在全世界兴起了针刺疗法研究热。

中国著名的药学家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发现的青蒿素,不仅保障了中国人民健康,而且为人类健康做出伟大贡献,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的这一发现,缓解了亿万人的疼痛和苦恼,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尤其是儿童的生命。”【《屠呦呦昨领“美国诺奖”》,《东南商报》2011年9月25日。】屠呦呦因此于2011年获得拉斯克医学奖,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interface/360/1143901/2018-10-26/cd_37139401.html。】中国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国向亚非拉近70个国家派遣的援外医疗队,几乎每个医疗队中都有中医药医务人员,约占医务人员总数的10%。中医药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许多国家民众广泛认可。“深化卫生健康领域交流合作,推进各方传统医药互学互鉴,携手应对公共卫生挑战,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贡献”【《习近平致信祝贺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暨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召开》,《人民日报》2017年7月7日。】成为时代要求。国家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服务已扩大到140多个国家,103个世界卫生组织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中国已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中医药海外中心和国内基地合作国家达88个,累计服务外宾约134万人次,其中外籍患者约12万人次。【方碧陶:《坚实脚步踏出中医药国际化之路》,《中国医药报》2019年8月30日。】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2018年首次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已颁布29项、正在制定46项中医药国际标准;不少国家立法认可中医的合法地位,澳大利亚第一个为中医全面立法,18个国家在医疗保险体系中纳入针灸;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中药已成功以药品形式注册。【《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10748/201905/9b8d52727cf346049de8acce25ffcbd0.shtml?tdsourcetag=s_pcqq_aiomsg。】中医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维护世界人民健康的重要力量。中医药在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传染病的防控中发挥了作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突破均源于中医药,中医药治疗慢性病、病毒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都彰显了创新的优势。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暴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组织优势医疗力量,在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上拿出更多有效治疗方案。4900余名从全国各地调集而来的中医药人驰援湖北,约占援鄂医护人员总数的13%。1月27日,中医药介入治疗。2月6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向全国推荐使用清肺排毒汤。2月13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要求强化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截至4月中旬,在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在90%以上,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促进恢复期人群机体康复。【《专访张伯礼:中医药参与武汉抗疫将被载入史册》,《中国中医药报》2020年4月18日。】在一线担任中央指导组组长的孙春兰副总理在总结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中医药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注重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首次大范围有组织实施早期干预,首次全面管理一个医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区,首次中西医全程联合巡诊和查房,首次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孙春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第一线工作指导督导》,《求是》2020年第7期。】

在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中国政府派出的援外医疗队中大都有中医师参加,中国有关组织和机构向伊朗、泰国、法国、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和港澳地区等捐赠了中成药、中药饮片、针灸针等药品和器械。张伯礼和仝小林院士等专家也和法国、菲律宾、意大利、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医务工作者分享中医药经验,提供中医验方等。3月26日,世界中联组织的中医药参与全球抗疫支持行动向国际分享了“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冠肺炎———中国方案的亮点”,全程共计64个国家地区数十万人参与。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清华大学长庚医院知名专家组成研究团队发布了《面向国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病(COVID-19)诊疗建议方案(1.0)》。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正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转引自孙春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第一线工作指导督导》,《求是》2020年第7期。】


五 启示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药,把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如下启示。

一是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服务。毛泽东关注中医药、重视中医药,是为人民防病、治病服务,不是为少数人服务,而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同身边医务人员谈话,认为医生放到农村去,要像华佗、李时珍那样在实践中提高医疗本领,为广大农民服务。新时代面向基层增强中医药人才供给,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在疫情防控中,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都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原则。二是坚持中西医各有长处与优点,中西医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辩证法,既高度重视保护、传承中医药这个祖国医学遗产,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医受歧视的命运,又反对传统中医是“完美无缺”的观点,而是主张用科学方法把它整理起来,创造中国新医学。毛泽东认为中医和西医可以相互促进,“掌握中医中药,必须要有西医参加,也要吸收有经验的中医,靠单方面是不够的,单有西医没有中医不行,有中医没有西医也不行。”【《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第258页。】他倡导中医要进大医院,要进医科大学,还要出国。他既肯定中医学习一点西医是好的,又提出西医要跟中医学习,具备两套本领,以便中西医结合,有统一的中国新医学、新药学。三是对中医文化充满自信与自觉,坚信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中医药能够为世界医学发展和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中医讲究“中正平和”、生命是天地之气达到和谐状态的中医文化,用“中”的概念来调整人体各种的不平衡、不中正、不平和,是中医最核心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所以,中医“治未病”,让人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中正平和”是一种生命的动态平衡状态,这就是梁漱溟先生所认为的,中西医学的观念来源于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本体论,中西医看待人体生命的“根本观念”不同,西医是身体观,中医是生命观。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的健康和医药体系,发挥中医药的特长,护卫人民的健康安全。建设健康中国,中医药特征适应由“治病”向“健康”理念转型的时代要求。“安全、有效、廉价”的中医药不仅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医源药源性疾病,而且还能大幅度节约医药费用,对健康中国、健康世界也将发挥独特作用。

 

(责编:中国中医药康养网  彬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