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中医药抗疫彰显中国方案优势:实践中形成“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

时间: 2022-01-28   点击: 506 次
记者: 未知   作者: 未知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近期,天津打响中国奥密克戎防控第一场大规模遭遇战。在确诊病例溯源结果确定的短短24小时内,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带领下,《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五版)》发布,明确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疫情防控方针;次日,首批中医医疗队进驻定点医院,实现中医药救治全覆盖;仅用时4天,儿童病区患者已无发热症状,成人病区患者在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


实践证明,即使面对新型变异毒株,从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实践中创新形成的“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仍然高效有力。


一年以来,在常态化防控探索和全链条精准防控“动态清零”阶段,各地中医药主管部门在当地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下,统筹协调辖区内中医力量,形成“第一时间启动中医药参与的应急防控指挥和救治工作机制,第一时间应用中医药防控救治方案,第一时间有中医药专家团队,第一时间用上中药”的经验模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结各地抗疫过程中的优秀经验、做法,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医医疗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制定《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中医药防治工作指引》,指导各地做好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中医药防治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在救治方面,中医药深度介入治疗全过程,各地依据国家诊疗方案规范化、同质化开展治疗。对轻型、普通型患者以中医药治疗为主,改善患者发热、咳嗽、纳差、乏力等临床症状,减少向重症发展。对重型、危重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人一策”,发挥中医药在退高热、促进肺部渗出吸收、改善胃肠道症状等方面的疗效,减缓或阻断重症向危重症发展,促进重症向轻症转变。针对部分康复患者出院后仍有乏力、纳差、气虚等症状,应用中药和非药物疗法综合干预,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作用,指导各地结合本地气候和人群体质特点,制定中医药预防方案。对集中隔离的密切接触者和次密接触者,以“点开药到”为目标,第一时间进行中医药预防干预。将中医药预防延伸到封控社区及一线重点岗位人群,确保有需求的居家隔离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愿服尽服”。组建中医巡回指导专家组,定时到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和封控社区指导中药预防,开展服药随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坚持临床科研一体推进,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等独特优势,在推进中医药规范化同质化救治的同时,支持开展中医药应急攻关。在广东广州、江苏南京、河南郑州、福建莆田、黑龙江黑河等地共设立91个项目,围绕疫病中医证候分析、社区防控中医药干预、有效方药临床疗效、恢复期患者康复、中医药作用机理等方面开展研究,积累更多临床证据,优化有效方药筛选,深化相关机理研究。积极协调国家药监局,优化抗疫方药注册审评路径,加快推动中药审评机制改革和相关科研成果转化,2021年3月2日“三方”正式获批上市。同时,加快国家药监局推进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动中药新药研发,2021年共有11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


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工作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调多部委共同深化研究,发挥中医药专班作用,持续加强科研攻关顶层设计和项目实施,科技部支持多个中医药院士团队开展相关研究,覆盖预防、救治、康复、机理等领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中,支持开展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关键技术及经典名方作用解析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肺炎基础研究”专项,继续加大中医药抗疫基础研究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