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像 齐艳卿画
刺骨的寒风,吹得衣摆猎猎作响,簌簌的雪花声伴着仲景独行。这个冬季,整个中原地区折损在伤寒病中的人员又多了!这时的他已不顾众人的反对与劝阻,决然地辞去了长沙郡太守一职,一心专研对抗眼前卷土重来的伤寒病。虽在昔日同僚眼中沦为“巫医乐师百工”之流,瘦削的脸庞上却是愈发坚毅的眼神。战胜伤寒病,这场无声大战早在“张长沙”(仲景曾为长沙郡太守,人称张长沙)身为坐堂医时已经拉开,如今更是抱着必胜的决心全力以赴。
北中医博物馆的这幅张仲景画像,默默向我们讲述着仲景“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坚定追求。读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自序部分可知,他对身边“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华其外而悴其内”的社会风气的担忧,对世人“不惜其命,若是轻生,遭遇恶疾,却只能降志屈节,束手受败”现状的叹息,理解“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的痛惜。
张仲景是谁,为什么会发出以上种种言论?让我们一起走进医圣张仲景的故事。
大名鼎鼎的坐堂医:张长沙
张仲景,经由举孝廉(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为官做到长沙太守(相当于湖南省省长)。为官期间心系百姓疾苦,为了给老百姓治病,他多方权衡,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这就是千古美谈的"坐堂"。传说,张仲景选择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老百姓进来,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之上,挨个地仔细诊脉治病。时间久了,形成惯例,以后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就会聚集许多来自各方的病人,足见张仲景对百姓深切的同情心。为了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医生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通称"坐堂",医生就叫"坐堂医生"。再后来人们给药铺取名时,往往在名字后面附上一个"堂"字,像"同仁堂"、"鹤年堂"、“胡庆余堂”、“九芝堂”等,就是很生动的证明。
立冬吃饺子的习俗与祛寒娇耳汤
相传仲景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抵达南阳,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当地的百姓饥寒交迫,几乎人人耳朵都有冻伤,不堪其苦。仲景为此开出一份“祛寒娇耳汤”的处方,并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传承至今,正是我们立冬吃饺子的习俗。
张仲景走完了他69年(约公元150-219年)的人生旅程。虽然在正史中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留名,直至唐代以后,仲景学说传播于世界各地,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崇高声誉。日本、朝鲜等国人民称他为医学“先师”,祖国人民则称之为“医圣”,更有“医门之仲景,儒门之孔子”之说法。
仲景所创建的辨证论治模式以及所书的《伤寒杂病论》是留给世人最珍贵的财富。正如他自己对此书的评价“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其价值一是实方实论;二为隐于其后却又贯穿始终的临证思维,“有方时会其用”“无方处会其神”,历代医家奉为金科玉律。皇甫谧说:"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陶弘景说:"惟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
清肺排毒汤组方
《伤寒杂病论》问世后1800余年的今天,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新冠肺炎属“寒湿疫”,中医药责无旁贷对抗疫情,其中功效卓著的几个中医药有效方药,皆与《伤寒杂病论》有关。如: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推荐的“清肺排毒汤”,是由《伤寒论》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和《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4方联合组成(《伤寒杂病论》原书早已亡佚而无传本,如今在传的有伤寒部分《伤寒论》与杂病部分《金匮要略》两书)。可见,《伤寒杂病论》不仅是我国古代一部临床医学的经典著作,也为当今我国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更多的中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