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康养文化

平顶山博物馆文物解码(华夏博物之旅)

时间: 2021-11-16   点击: 578 次
记者: 未知   作者: 未知   来源: 人民网

1637009781876_1.jpg

 平顶山博物馆(图⑦),2012年5月15日开馆,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8年5月18日,河南博物院与平顶山博物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挂牌成立河南博物院平顶山分院,开创了河南省文博界分馆制建设的先河。

  平顶山博物馆“鹰城古韵——平顶山历史与文化陈列”基本陈列荣获国家文物局“第十一届(201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专题展览“不朽的信仰——平顶山革命文物展”荣获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联合推介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

  白玉线雕鹰

  西周应国精神图腾,平顶山文化标志

  美石为玉,中国自古以来就把玉作为美德的象征,玉石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老的文明诞生之初,鹰作为一种猛禽,是人们敬仰崇拜的图腾之一。以鹰为形象做成的饰品,彰显主人的勇猛和不可侵犯。

  白玉线雕鹰(图①),西周晚期,重16克,1986年出土于平顶山应国墓地,一级文物,现藏于平顶山博物馆。玉鹰作展翅飞翔状,头向右,嘴衔右翅,形成一个穿孔,双翅前端也各有小穿孔,为西周应国贵族用以装饰、标志身份的佩器。玉料呈白色,略泛青,温润光洁,微透明。头顶和右翅有褐斑。头部、身体则用平雕的手法雕成拱形,鹰眼、鹰背、羽翅均为线雕。两爪作长条形,卷曲于身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应”古时即“鹰”字,“应国”即“鹰国”。1986年平顶山市有了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别称——鹰城,玉鹰成为平顶山的市徽标志和精神象征。

  黑釉蓝斑花口三足洗

  晕开千年惊世美,盛唐花瓷的上乘佳作

  花釉瓷又称“花瓷”,创烧于唐代,以鲁山段店窑最负盛名,史料称其为“鲁山花瓷”,以色彩绚丽、富于变化闻名于世,是唐代制瓷业的重要成就。

  黑釉蓝斑花口三足洗(图②),水器,1980年河南省平顶山市苗侯村唐墓出土,现藏于平顶山博物馆。器物造型大气端庄,口沿呈八瓣荷叶状,3只兽蹄足承托器身,通体为酱黑色,圆底露胎,外壁施酱黑色釉。内壁有多处窑变后形成的放射状蓝色彩斑。据考证,这种高温釉上的蓝色彩斑,是古代工匠利用不同色釉随意点、洒、刷,烧制后呈现出变化莫测、对比强烈的色彩效果,在光线映照下呈现出绚烂斑斓、宛如银河的空间感。

  自古以来,平顶山一带水陆交通发达,加上当地丰富的煤炭、瓷土资源,让这里成为较早烧制瓷器的地区之一。有1400多年历史的鲁山花瓷,代表着当时北方制瓷的最高水平,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创新技术,打破了陶瓷青、白、黑单一釉色的传统格局,开创了复色釉的先河,为之后彩瓷的烧造奠定了创意和改进的基石,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束腰垂鳞纹升鼎

  春秋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合璧佳作

  “民以食为天”,9000年前,作为炊煮食物的陶鼎出现,使中国人的饮食有了一次大的飞跃。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铜鼎演变为祭祀礼器,被赋予权力色彩。

  束腰垂鳞纹升鼎(图③),重约42.5千克,平顶山市叶县叶邑镇许国国君许公宁墓出土,一级文物,现藏于平顶山博物馆。升鼎敞口、束腰,双耳外撇,鼓腹、平底,三蹄足较为粗壮。折沿表面及耳内外侧饰蟠螭纹,口沿下装饰一周突起纹带,纹带下箍一周凸起弦纹。口沿部攀附六只形制相同的龙形怪兽,鼎身饰满蟠螭纹与垂鳞纹。整体造型厚重大气,纹饰精美,体现了当时许国在楚文化影响下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和自由奔放的浪漫情怀。

  许国为姜姓诸侯国,相传曾迁于今平顶山市叶县叶邑镇。而今,古许国藏在历史深处,留下的是后人络绎不绝的祭拜身影。

  盘龙钮带盖铜盉

  西周青铜盉中的典范

  盘龙钮带盖铜盉(图④),西周酒器,因盖钮呈一昂首盘旋卧龙而得名,重3.3千克,平顶山应国墓出土,现藏于平顶山博物馆。器物由器盖、器身组成,之间以蛇形环相连接。器盖为圆形,中心盘绕一昂首虺龙构成器盖握手,两爪抓地,龙颈上挺;器身高颈,敞口,鼓腹三等分,联裆接三袋实心足,一侧为虎首管状流,虎昂首张口,作朝天吼叫状,震撼威严;与连环对应一侧为翼龙鋬手,龙首回首顾盼,与虎首相背,双翼、四足与器身相连,龙尾下垂为鋬手副耳;器盖、器身分别饰有羽纹、兽面纹等纹饰,结构精巧、造型罕见,是研究西周时期青铜冶铸成就的重要实物资料。

  盉的器型,从商代至战国都有,尤其盛行于商和西周。周朝吸取商纣王酗酒亡国的教训,夸大了酒的社会作用,并对酒设置了很多规矩,制定了很多制度。在大力发展酵酒业的同时,又从礼的角度对饮酒的习俗、饮酒的礼节、饮酒的场所等都作了强制性的规定。同时对酒进行了分类,不同的酒有不同的用途;并设立了酒官、酒人等各种专门的管理人员,把周王朝酒文化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这件精美铜盉,我们不难想象,西周时期,周人已经掌握了不俗的酿酒技艺。

  钧窑天青釉钵

  类翠似玉赛玛瑙,宋代钧瓷中的翘楚

  钵,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钧窑天青釉钵(图⑤),宋代官窑,现藏于平顶山博物馆。钵直口、弧壁、深腹、圈足。器表器里施天青釉,光泽内敛、笃厚,含蓄温润,清新而不张扬。釉面呈现若隐若现的纹路,犹如雨过天晴时,蚯蚓在泥土上爬过的痕迹,这便是钧窑独有的“蚯蚓走泥纹”。此钵轮廓线饱满流畅,浅口微微内收,给人一种古朴端庄、刚柔相济的典雅之感,为宋钧窑中之精品。

  宋代制瓷业全面兴盛,钧窑是当时最精美的瓷器品种之一,在宋徽宗时期被定为御用官办窑场。其生产的器物做工规整、造型典雅,是宋代皇室贵族和士大夫在文化、生活上的诉求和清雅艺术审美取向的集中体现。

  宋钧窑天青釉钵,以其古朴雅致的造型,浑厚的釉色,充分展现了华夏民族的传统和技艺,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悠久多姿的瓷文化,在岁月的洗涤与润泽下,讲述着来自古老中国的故事。

  邓公簋

  西周应国与邓国联姻的实物见证

  簋,是古代用来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大碗。邓公簋(图⑥),西周青铜器,重4.78千克,一级文物,1984年出土于平顶山应国墓地,现藏于平顶山博物馆。邓公簋为应国贵族所用食器,上部为子母口,口上有盖,盖面隆起,喇叭形握手,圆腹外鼓,两侧铸有兽首衔环状双耳,器盖、器身均饰瓦沟纹和窃曲纹,圈足下置三个小扁足,上端饰兽面纹。器底内部三行十二字铭文,大意是:邓国国君为女儿出嫁至应国而制铜簋,希望她能够永远珍爱地使用,说明这是一件陪嫁的青铜礼器。邓国是西周王朝分封到鄂西北地区的一个姜姓诸侯国。邓公簋的发现,为应国的真实存在提供了实证。同时它的铭文确切地证明邓国与应国的联姻关系。

  (图片均由平顶山博物馆提供)

  

  ■参观贴士

  平顶山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入馆要求:参观前需进行网络预约,并持二代身份证在入口处验证。

  版式设计: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