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6月18日电(记者 位林惠 王慧文 杨岚 实习生 刘慧莹 摄影 贾宁 视频 徐康辉 汪凯)6月18日下午,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由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主办的“加快中医药振兴发展 共同守护人民健康”主题座谈会于人民政协报社举行。与会嘉宾围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发展模式”“中医药普惠发展体系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会上,人民政协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王相伟在致辞中表示,中医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防治疾病的实践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独特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赓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过当前,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着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缺乏、中药产业集中度低以及适应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健全等难题。此次座谈会将为我国中医药发展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孙达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达在作主旨发言时表示,实现办大卫生大健康的目标,为破解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中国方案”,必须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显著优势,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中的特色优势和价值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曹洪欣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
如何推动中西医更好地结合,助力中医药长足发展是会上讨论的热点。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曹洪欣认为,在突发性、流行性疾病的防治中,中医药彰显了独特优势,使中西医结合成为中国抗疫方案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今后要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有效参与疫情防控机制建设,为构建中西医优势互补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贡献中医智慧和力量。
黄传贵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医学哲学研究会会长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医学哲学研究会会长黄传贵介绍,中医强调宏观认知和整体认知,西医则强调微观体系。要加强二者在实践中的并重、结合与互补,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助推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现代化发展,形成多元化的医学格局,打造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发展模式。
仇序 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创始人
在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创始人仇序看来,中西医结合将为大病家庭带来利好。“大病家庭所面临的困难不仅是高额的医疗费,还有生活上的困难,如护理技能缺失、营养跟不上等。帮助更多大病家庭走出困境,应加强中医的普及和推广,加强中西医的科学融合,让更多重病患者了解中医的力量。”
周杰 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一至四届理事、国际清洁能源论坛(澳门)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培养跨界人才是中西医结合的关键。”国际清洁能源论坛(澳门)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杰介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就业求职情况不如中医、西医专业的学生乐观。他提出,要在顶层设计上明确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发力点,在执行层面汇集多方力量支持,共同助力中西医结合更好地发展。
方来英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则将视角聚焦到乡村医疗上,“乡镇农村卫生院、卫生室医疗条件简陋,要合理地进行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切实解决人民健康问题,满足人民健康需要。”此外,他表示,中医药的守正创新、传承发展需要我们有急迫感,应抢救式的保护中医药研究成果。
刘保延 世界针联主席、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针灸是治疗康复养生保健、治未病的重要手段,其显著效果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世界针联主席、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刘保延提到,要坚持预防为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减少疾病发生。同时,要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范利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
中国正步入老年化社会,让中医药赋能老年医疗也是会上热议的焦点。“慢病、共病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高,对药物的依赖性也较高,但药物治疗的价值却有限。”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表示,今后功能康复医疗将成为老年医学发展的主体,由此中医药在促进老年慢病管理和维护老年人健康等方面,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陈聚宝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健长生露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健长生露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陈聚宝对此深有感触,“慢病是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主因。建议将传统‘重治疗、轻预防’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他提出,一要大力普及健康养生知识,传播中医“治未病”理念,提高居民健康素养。二是重视健康保健,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为人们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王昌恩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如何做好中医药的守正创新和传承工作?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昌恩表示,中医药学是人学,不分中西,以人为本是核心。中医药学自古以来多次战胜瘟疫,在SARS病毒和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中医药的有效性得到信服,必须用科学方法将它说清楚、讲明白,从而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王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原院长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原院长王阶看来,应利用中医原创思维做好传承创新,推动城市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县乡村一体化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此外,需围绕病证结合构建中医诊疗服务模式,提高诊疗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
安阿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如何让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中发挥更大作用等已经是每位中医药工作者亟需面对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望京医院肛肠科主任安阿玥提出三点建议:首先,中医工作者的自信来源于临床疗效,因此必须讲好中医临床疗效这个基础“故事”。先讲好“疗效好”,再讲好“为什么疗效好”。其次,加强中医科学研究,大力培养中医科研专业人才。中医科学研究要以临床为导向,使科研结果为临床服务、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最后,在守正创新中做好“老中医”的临床传承,保护并发挥好“老中医”的“热量”。
王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
守望健康、传承中医药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看来,让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上餐桌”,以“品育教育”为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当代学生的日常衣食住行中,以浸入式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中医药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风俗习惯的理解与热爱。
果吉尔锑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目前我国中医药评价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果吉尔锑建议利用数字医疗技术,将中医药特点和临床经验相结合,完善社区基层服务机构,明确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从技术到产品、产业的量质效服务评价体系,以“可计量、有标准、有检验检测过程、有认证认可体系”的质量基础理论为指引,进而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温建民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名中医、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大健康学院院长兼中医研究院院长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名中医温建民则将视角聚焦到野生动物入药问题,他认为,野生动物入药问题不能一刀切,应当允许有条件的种群实行按比例入药,探索实行科技摄取方法,在确保野生动物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批准使用。此外,我认为发展驯化养殖药用野生动物产业是解决动物药材原料危机的重要途径。
王相伟 人民政协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张宝川 人民政协报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
会议最后,人民政协报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张宝川总结道,要想传承好、发展好中医药,必须在顶层设计、法律法规完善、资源保护、临床规范、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大力气。“还有一点很重要,要加强中医药知识的宣传普及,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作为央媒、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责无旁贷,也会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