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康养文化

把文化遗产从“博物馆展柜”里请出来(新媒视点)

时间: 2025-11-10   点击: 5596 次
记者: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去年,我发起一个活动: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Z世代青年搭建平台,鼓励他们用影像讲述文化遗产的故事。许多人问我活动的初衷——为什么是Z世代青年?为什么鼓励他们去拍文化遗产?

  首先,如何理解“青年”?青年不仅是“年龄共同体”,更是“意义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我自己教文化传播等专业课,常常和青年人打交道。我发现,Z世代是“数字原住民”,他们的父母辈是“数字移民”,还有一些甚至完全不了解互联网规则。因此,未来的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他们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观察和诠释,我们要借他们的眼睛向前看。

  这样的青年人,在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方面有独特优势。

  在这次活动中,我对00后看世界的方式有了新的了解。一方面,他们有更强的“意义感”。手持镜头,他们不仅是在记录一个古老的建筑或技艺,更是在寻找这些遗产与自身情感、当代生活的连接点。他们借助社交媒体、AI,还有各种拍摄设备,把文化遗产从“博物馆展柜”里请出来,让它们变得可触摸、可共鸣、可传播。另一方面,他们能用一种“不设限”的心态看待文明,他们作品里那些热血少年魂、对美的追求,是一种全球共通的青春语态,能消解跨文化带来的陌生感,让文明互鉴从宏大理论变成鲜活、灵动的生活实践。

  青年人也天然与数智技术更贴近。现在,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用AI,在生活中也用AI。AI早已超越了工具属性,本身就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叙事语法。在影像创作方面,许多过去只有大公司、大投入才能实现的效果,现在学生们用AI就能完成。因此,科技不仅是一种助力,更是我们创新叙事方式的基石。这引发人们思考:在AI时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如何通过全新的载体得以延续和升华?青年人正通过创作实践寻找答案。

  都说有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要说,有多少双青年的眼睛,就有多少种对文化遗产的解释。所谓文化,文而化之,“文”是意义内涵,“化”就是它的外延传播。文化遗产如果没有人去解读,就永远只是历史的遗留;有人来解读、诠释,它才能活在当下,成为当代文明的信物。我们鼓励Z世代去拍遗产讲故事,就是希望青年真正看见自己身处其中的文化,让古老的遗产找到和当今世界联结起来的方式。

  我很喜欢季羡林先生在《糖史》序言中的一段话:“人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大事如此,小事也不例外。像蔗糖这样一种天天同我们见面的微不足道的东西的后面,实际上隐藏着一部错综复杂的长达千百年的文化交流的历史。”想到这些,我们还会认为拍遗产,拍的只是眼前的一些形与物吗?讲故事,讲的只是属于过去的历史吗?其实,我们是在记录人类的共同记忆。跨文化对话之所以能进行,正是在于不同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世界是青年人的,青年主导这个世界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只要青年的认知不狭隘,能够真正看见与尊重,我们就有理由对未来的世界有信心。未来,我希望继续鼓励Z世代青年拍遗产讲故事,不只是举办一年一度的比赛活动,更要创建一个持续生长的青年人文交流社群,让这些擅长用镜头、用影像说话的年轻人创作出更多好作品,让世界看到一个既古老又年轻、既深邃又开放的中国,也让中国青年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多元而广阔的世界。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 


上一篇:抱歉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