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康养资讯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精神密码

时间: 2025-09-26   点击: 14441 次
记者: 未知   作者: 未知   来源: 求是网

伟大抗战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总结、概括和提炼出来的,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总书记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犹如熊熊燃烧的火炬,唤醒了民族意识、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励亿万中华儿女勇赴国难、浴血奋战,汇聚起气壮山河、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精神密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深厚的家国情怀著称于世。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蓄谋灭亡中国,先后制造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直至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面对民族生死存亡,中国人民以“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挺身而出,共赴国难。“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誓言响彻中华大地。中国抗日的社会动员之广泛,抗日力量的战斗意志之顽强,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北京密云县的“英雄母亲”邓玉芬,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邓玉芬送孩子上前线时叮嘱他们:“记住,咱们是中国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吉鸿昌临刑前写下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大义凛然地喊出:“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赵一曼面对敌人的酷刑和屠刀,毫无畏惧,坚贞不屈,临刑前写下遗书,告诉儿子“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1935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全校开学典礼上向师生们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极大振奋了全校师生的爱国斗志。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正是抱有这种深厚的爱国情怀,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写下了爱国主义的光辉一页。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气节,威武不屈、贫贱不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以极其残暴的手段对待中国人民,妄图以屠杀和死亡压中国人民屈服。面对侵略者的屠刀,华夏儿女奋起抗争,以崇高的民族气节,张扬了中华民族的血性,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杨靖宇以“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坚定信念,为抗击日寇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当他的遗体被残忍地解剖时,胃里除了枯草、树皮和棉絮以外,竟然没有一粒粮食。国画大师齐白石坚守节操,不事敌伪,曾赋诗“寿高不死羞为贼,不丑长安作饿饕”,表达自己宁可饿死,也决不取悦敌人、卖国求荣的决心。当时,一切觉醒了的中国人都意识到,唯有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战最后胜利,中华民族才能生存、国家才有希望,因而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洪流,表现出“做中国人”的凛然正气。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的刚强品格,正是这种崇高的民族气节,在至暗时刻成为巨大的潜在能量,激励无数中国人顽强抗争。

image.png


2025年9月3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整场晚会将历史时空、艺术时空、情感时空交织融合,深情回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彰显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风貌。图为演出结束时,全场共同高唱《歌唱祖国》。 新华社记者 翟健岚/摄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面对势力强大、穷凶极恶、灭绝人性的日本侵略者,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抱着“争着死,抢着死”的坚定意志,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奏响了一曲曲英雄壮歌。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和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及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伤亡3500万人以上,约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1/3。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的鲜明气质,正是这种豪迈的英雄气概,使中国人民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华民族之所以屡经挫折而不败,屡受磨难而不衰,靠的就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日战争是一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双方国力对比极为悬殊。全民族抗战爆发时的1937年,日本年工业产值是60亿美元,中国为13.6亿美元;日本年钢铁产量是580万吨,中国为4万吨;日本年产飞机数是1580架,中国几乎为零……然而,中国人民并未屈服于敌人,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中国大地之时起,中国人民就开展了抗击侵略者的伟大斗争。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战争多么残酷、牺牲多么巨大,中国人民从未动摇光复河山的坚定决心。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曾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国人民抗战决心和意志的具体表达。全民族抗战初期,国内出现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论调。面对这种局面,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科学预见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得出“最后胜利属于中国”的正确结论,为坚持全民族抗战提供了科学指引。必胜信念是中华民族的执着追求,正是这种坚定的必胜信念,使中国人民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能够始终坚持长期抗战,决不妥协、决不投降。